2 山洪一样的掌声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全文通过记叙周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慰问群众、群众报以热烈掌声的动人故事,表现了周总理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高贵品质以及总理关心群众、群众热爱总理的鱼水深情。
〔结构分析〕
全文共3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周总理冒余震危险去慰问邢台地区地震灾民。
第二部分(第2~35自然段),写总理时刻为灾民着想,赢得了山洪一样的掌声。
第一层(第2~5自然段),写县委书记张建的心情不能平静。
第二层(第6~13自然段),写张建带领群众布置会场。
第三层(第14~25自然段),写总理批评张建,强调共产党员要以群众利益至上。
第四层(第26~35自然段),写总理迎风面对群众,赢得了山洪一样的掌声。
〔语意理解〕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6.8级地震。第二天,周恩来总理便冒着余震危险去慰问受灾的群众。”
文章开篇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事件。“第二天”表明周总理在地震发生后一刻也没耽误,奔赴地震灾区。表现了周总理急切的心情,他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
“日头偏西的时候,隆阳河畔的邢家寨猛然间从地震后的悲痛气氛中挣脱出来,沸腾了,激荡了。”
周总理要到震区来的消息将人们从地震灾害带来的悲痛中解脱出来,邢家寨沸腾了,激荡了。这句话表现出周总理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影响力和声望。
“时值‘九九’的冀南平原,正是春寒料峭的季节。一阵紧似一阵的西北风,从隆阳河的两岸卷过大地,带着凌厉的呼啸,裹着雪粒和尘沙扑打过来。”
这是本文第一次环境描写。这样的环境描写文中还有三次。它们都有着强烈的渲染气氛的作用。“春寒料峭”,春天出现的寒冷天气。“凌厉”,形容迅速而气势猛烈。严酷的天气情况更加鲜明地衬托了人物的品格。
“按照张建的嘱咐,人们纷纷在打谷场上坐下来了。”
“人们纷纷在打谷场上坐下来了”,轻轻地一笔带过,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实际上作为大会的召集人,张建此时也是又激动又着急,他顾不上细看,只知道人们已坐下来了,他可以去安排别的事了。
“是啊,主席台设在什么地方合适呢?”“张建感到一阵揪心:会场上,一面是数以千计的受灾群众,一面是敬爱的周总理,究竟怎么安排好呢?”
寒冷的天气,受灾的群众,敬爱的总理,主席台设在哪儿呢?这可真难坏了张建。“揪心”,放不下心;担心;挂心。这里用心理描写展现了县委书记张建的矛盾心理,也表现了他时刻想着群众,又十分爱戴总理的心情。
“张建又环视了一下会场。人们都在卡车的北面,仿佛有谁下了命令似的,整齐地朝北坐着。……顿时,张建心头一热,感到群众和自己想到一个点子上了。”
“环视”是向周围看。此时,张建才看清楚人们是迎着风坐的!他们已经帮他解决了那个天大的难题。“仿佛有谁下了命令似的,整齐地朝北坐着”,每个人心里都记挂着总理,本来就很危险了,不能再让总理受到寒风的侵袭!不用谁告诉,群众的心早想到一起去了。飘动的羊肚手巾和方格巾展示了冀南平原庄稼人质朴的本色,他们怀着庄稼人最纯真质朴的感情希望尽点力量保护总理,自己受点苦不要紧,不能让总理受委屈。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心头一热”,写出了张建的高兴和感动,他为问题自动得到解决而高兴,为老百姓质朴的情感而感动。
“骤然,他浓黑的双眉拧成了一条线,他的目光盯在张建脸上。”
“骤然”,突然,忽然。“双眉拧成了一条线”、“目光盯在张建脸上”,表现出总理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拧”、“盯”写出了总理此时极其不满的心情,因为他的心里时刻想着群众的冷暖,可他看到的却是几千群众迎风坐着!他的心里怎么能好受?他希望张建给他一个答案,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张建喃喃地说:‘是群众主动坐好的。’他的声音虽然不高,心里却如浪涛翻腾:总理啊,灾区群众哪一颗火热的心不是这样想的!”
“喃喃地说”是连续不断地小声地说话。张建也不想让群众迎着风坐,可他也不想让总理迎着风坐啊!“是群众主动坐好的”,既是回答总理的询问,也是给自己一个安慰。总理爱人民,可是人民也爱总理啊!他们谁也不想让总理受苦,那一颗颗火热的心都是这样想的。
“‘不对,’总理的声音很严厉,似乎略带责备,‘你是负责召集大会的县委书记!你说,一个人跟几千个人相比,哪一个更重要?’”
“一个人跟几千个人相比,哪一个更重要”,真是字字掷地有声!它道出了一个共产党员最热诚的心声,最热烈的情怀,最无私的情感,最宽广的胸怀。
“突然,就在这瞬间,广场上的群众‘呼’地一下全站了起来,掌声、欢呼声汇成一片。张建甚至还分明看到那些黧黑布满皱纹的脸上,闪着晶莹的泪珠。”
总理的到来让所有的人心头激荡,看到总理,他们感受到了党的关怀,感受到了党的温暖。面对巨大的灾难,周总理置自己的安危于度外,冒险来看望灾区百姓,多么好的总理啊!他心中只有群众,唯独没有自己。掌声、欢呼声和泪水表达了百姓心中的振奋、激动和爱。“黧黑”,脸色黑。“晶莹”,光亮而透明。“掌声、欢呼声汇成一片”,只有使劲地鼓掌,使劲地欢呼,甚至激动的泪水才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
“‘同志们,现在,请你们听我的口令……’”“‘向后———转’”
这是事情发展的高潮。一个“向后———转”的口令充分表现出了总理全心全意为群众着想的精神境界。
“总理令人感动的口令传到了每个角落,可是人们互相看了一下,立即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这句话进一步表现出人们对总理的爱。首先要听总理的话,按口令去做。可是他们马上明白了总理的用意,于是“互相看了一下”,不用言语,大家的心是相通的,“立即”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多么淳朴的乡亲啊!
“总理看了看,浓黑的眉毛抖动了一下,随即疾步向打谷场南头走去,张建等人紧跟在后面。人们的目光随着总理移动着,身子也不由自主地转过来了。”
“浓黑的眉毛抖动了一下”,表明总理为不能改变目前的状况而着急,总理马上又想到了另外的办法。他的心里多么着急啊!那么冷的寒风,让那么多群众迎着风待了那么长时间,他的心一直在疼!“疾步”既表现出总理着急的心理,也表现出总理做事雷厉风行的风格。“人们的目光随着总理移动着,身子也不由自主地转过来了”,还是总理有办法,我到这边来,看你们还那么坐着吗?
“‘请坐!’总理喊道。”“人们静静地坐下了。”
“请坐”,简短的两个字,却饱含深情!有慰问,有感动,有尊重,有感谢……“静静地坐下了”,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无声,但人们心中却有千言万语要对总理说。
“总理站在临时找来的几只木箱上,凛冽的寒风不时地掀起蓝中山装的衣襟。总理面对群众迎风伫立,脸上闪现着无比激动的神情。”
“不时”,时时,不断地。“伫立”,长时间地站着。这两句话刻画出了总理的光辉形象。
“突然,就像猛然暴发的山洪一样,会场上又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千言万语汇成一片掌声!人们用发自内心的掌声和欢呼声来表达他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怀。这掌声是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深处的阵阵感动,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总理的深深爱戴。在这阵阵掌声中,人民群众与国家总理的鱼水深情得到了深刻体现和高度升华。周总理把面对风口的群众换成了自己,令群众看到了总理心系人民的崇高品质。群众发自内心的感动,化作了山洪暴发一样的掌声,奏响了一曲“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深情赞歌!
〔写作特点〕
1.运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反映出总理关心群众、心系群众的高贵品质。
2.运用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的内在品质。
3.多处环境描写,极大地渲染了当时的气氛,也对突出人物性格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总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无限爱戴,感受周总理平等待人的高尚人格。
3.在阅读中学习作者描写活动场面和人物细节的方法。
4.认识6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从课文对会场和周总理神情的细节描写中,体会总理的精神和品质,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交流关于周总理和邢台大地震的资料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教学准备。课文讲的是20世纪60年代河北邢台地震后,周总理冒险慰问灾区群众的事情,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课前可要求学生到图书馆(室)或上网查阅资料,或向大人请教,以便对事件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准备一些当时的图片、挂图或纪录影片。
(2)教学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让人感动的场面以及对周总理神态、语言的描写,体会其中深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周总理平等待人、热爱人民的品质,同时通过观看图片资料,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周总理崇高的形象。
(3)课文处理与教学思路。课文内容较长,教学时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可以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展开教学。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整体了解课文所叙述的主要事件,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朗读体会,最后回归全文,了解表达方法,整体巩固阅读效果。
可以参考以下的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用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
上课前,可以师生互相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先学生交流,再教师展示。教师出示周总理在邢台地震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导入:同学们,1966年3月 8日,在中国的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在地震后的第二天,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前往地震灾区,慰问受灾的群众。在慰问灾区群众的过程中,周总理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了解其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山洪一样的掌声。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激趣:这山洪一样的掌声是怎样爆发出来的呢?
②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由于课文篇幅长,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应当允许学生逐步把事情说清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叙述的顺序:交代事件发生的起因———县委书记为会场的布置犯难———周总理否定了县委书记布置的会场———人们用山洪一样的掌声表达对迎风伫立的周总理的敬意。
③研读重点,感受总理的崇高品质。
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场面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周总理的高尚品质。教学可以围绕课文后的两个思考题来进行。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场面,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先自己体会,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在其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几个场面:
听说周总理要来,人们向打谷场蜂拥而去,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总理到来的渴望和欢迎;人们不约而同地面朝寒风而坐,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关心和爱戴;周总理蹲在打谷场上与社员亲切交谈,表现了总理对灾区群众的关心和爱护;周总理对县委书记的会场安排提出质疑,表现了总理没有把自己放在特殊的位置,心中有人民群众,爱护人民群众;群众迎风欢迎周总理,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总理到来的感激之情;周总理指挥群众转移方向,表现了总理的平凡和朴实;周总理迎风伫立,掌声像山洪一样暴发,表现了总理和人民群众融于一体,平等相待的崇高品质。
教学时,可以有如下的引导过程:
课文里的哪一个场面最使你受感动?你能谈谈自己的体会吗?边读边填写下面的表格。
场面概括 | 课文起止 | 体会和感悟 |
上一篇: 海瑞当知县原文
下一篇:《山洪一样的掌声》教学设计之一